(城市版主编 徐立 上海报道)清晨的张园,百年石库门在阳光下泛着暖色。72岁的王阿婆在修缮一新的弄堂里浇花,隔壁设计师工作室的年轻人正端着咖啡出门。这种新老共生的和谐画面,正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独特风景。
■ 保护性开发的"上海模式"
三大原则:
1. 外立面原真性保护
2. 内部功能适应性改造
3. 社区生态渐进式更新
典型案例:
- 新天地(保留石库门外壳/内部商业重构)
- 田子坊(艺术家自发改造/政府规范引导)
- 张园(整体征收/分期开发)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■ 建筑再生的"技术密码"
创新工艺:
- 传统清水墙修复技术
- 木结构防潮处理
- 地下空间隐形开发
历史建筑保护专家李教授指出:"我们用的修复材料,强度要比原建材低10%,确保可逆性。"
(下转第三版)
■ 社区治理的"多元共治"
上海龙凤sh419 参与主体:
- 政府规划引导
- 专业机构技术支撑
- 市场主体商业运营
- 居民参与监督
田子坊商户联盟负责人说:"我们每月都有改造方案听证会。"
■ 文化传承的"活态保护"
创新实践:
- 弄堂博物馆计划
上海品茶网 - 非遗工坊入驻
- 城市记忆数字存档
00后游客小林感叹:"在咖啡馆里看老照片展,这种体验很上海。"
■ 记者观察
从"拆改留"到"留改拆",词序之变折射理念之变。上海城市更新的价值,不仅在于保护了建筑肌理,更在于延续了城市的文化基因。(全文共4217字)
【调研支持】
1.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
2.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
3.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