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城市进化论】新天地3.0:当石库门遇见元宇宙

⏱ 2025-07-17 17:40 🔖 爱上海 📢0

(首席记者 陈墨)凌晨四点的兴业路上,64岁的石库门修缮匠人王德顺已经开始了工作。他手中的传统瓦刀与AR眼镜形成奇妙组合——每修复一块青砖,眼镜就会自动生成三维建模数据。"这些数据会进入元宇宙博物馆,"老人指着墙上印有二维码的砖雕说。在新天地北里,这样的"数字孪生砖"已累计铺设1286块。

---

砖瓦间的科技密码

"我们给每栋历史建筑都创建了数字身份证,"黄浦区文旅局副局长周颖展示着"建筑可阅读"平台的实时数据。系统显示,2025年上半年,石库门数字导览使用量同比激增247%,其中00后用户占比达62%。值得关注的是,33%的访问发生在晚间10点至次日凌晨4点,催生了"数字夜游"新业态。在太仓路某保护建筑内,记者见到了将AR技术融入昆曲演出的创业团队,他们的"元宇宙戏台"已吸引7家风投关注。
上海神女论坛
---

弄堂里的产业革命

田子坊3号门的公示牌显示,这个曾经的艺术区如今聚集了47家数字文创企业。"我们保留了老虎窗,但里面是AI绘画工作室,"90后创业者林嘉琪介绍。黄浦区统计局数据显示,类似"新旧共生"的办公空间税收贡献同比增长83%,而租金坪效更是达到传统写字楼的2.1倍。在思南公馆,某区块链企业将法式廊柱改造成NFT展示屏,每周举办线下数字艺术拍卖。
爱上海419论坛
---

梧桐树下的治理实验

"智慧电表能预警老房子的线路老化,"瑞金二路街道主任吴芳指着大屏上的实时监测数据。这套由居民参与设计的"数字里弄"系统,已减少38%的消防安全事故。但技术渗透也带来新挑战——在巨鹿路某保护建筑,就曾因5G基站安装引发"风貌保卫战"。目前,上海已出台全国首个《历史街区数字改造导则》,尝试建立技术介入的"负面清单"。
上海贵人论坛
---

早餐车与数据中心

在陕西南路的网红早餐车前,白领李敏正在用数字人民币购买粢饭团。这台搭载了边缘计算设备的餐车,同时为周边三个智慧社区提供算力支持。"早点摊成了新基建节点,"项目负责人笑称。这样的"功能复合体"已在中心城区布局59处,据测算,其综合效益是单一功能的2.7倍。

(文中数据经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核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