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香里的上海:解码城市阅读空间的文化基因

⏱ 2025-09-01 21:38 🔖 阿拉爱上海 📢0

清晨7点半,72岁的退休教师周伯像往常一样推开"上海书城"的玻璃门。他在三楼的"上海地方文献区"熟稔地抽出《沪上岁时风俗》,坐在靠窗的老位置上翻阅。"1986年书城刚开业时,我每周都来买教参。"周伯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,照片里20岁出头的他抱着一摞《中学语文教学法》,身后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店营业厅——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,木质书架直抵天花板,售货员推着铁皮小车穿梭补货,"那时候买本书要排队半小时,可大家都爱来,因为这里能摸到上海的'文化脉搏'。"

上海的书店史,是一部浓缩的城市文化发展史。1843年,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福州路创办"墨海书馆",首次将西方印刷术引入中国,翻译出版《几何原本》后九卷;1912年,商务印书馆在棋盘街(今河南中路)开设上海分馆,发行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教科书《最新国文教科书》;1932年,"生活书店"在霞飞路(今淮海中路)开业,邹韬奋主编的《生活周刊》在此印刷发行,成为抗战时期进步思想的堡垒。到20世纪80年代,上海的书店数量达2300余家,平均每2.5平方公里就有一家,"逛书店"成为几代上海人的文化仪式。

新上海龙凤419会所 走进位于复兴中路的"思南书局·诗歌店",仿佛掉进了一座"诗歌迷宫"。二楼的弧形书墙上,从《诗经》到艾略特的《荒原》,从徐志摩的《志摩的诗》到王家新的《帕斯捷尔纳克》,按时间脉络排列的诗集构成一条"诗歌长河";三楼的"诗歌沙龙"里,老诗人翟永明正和年轻创作者对谈,她指着窗外的思南公馆说:"这里曾是法国花园住宅,1930年代就有'星期六读书会',现在我们延续这个传统,让诗歌从纸页里走出来。"店员小陆记得,去年重阳节,一位90岁的老读者带着自己写的诗集来"思南书局",他说:"年轻时在霞飞路的书店里读聂鲁达,现在我要在这儿读自己的诗——这是上海给我的礼物。"

实体书店的转型,更藏着上海对"阅读空间"的深度思考。2014年,钟书阁在泰晤士小镇开出第一家"最美书店",用镜面天花板和旋转书架打造"书籍的迷宫";2017年,"朵云书院"入驻上海中心52层,239米的高空阅读空间让读者"在云端看书";2021年,"思南书局·作家店"在复兴中路205号开张,这里曾是巴金的旧居,如今保留了老洋房的木质楼梯,楼梯转角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巴金的《随想录》手稿。"书店不再是单纯的卖书场所,而是城市的'文化会客厅'。"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负责人说,近年来上海出台"实体书店扶持政策",累计投入超2亿元,推动书店从"商业空间"向"文化空间"升级,目前全市已有30余家书店被评为"上海市文化地标"。
上海贵人论坛
最温暖的,是书店与市民的"双向奔赴"。在虹口区的"1925书局",每周六下午都会上演"弄堂里的读书会":退休工人张阿姨带着孙子读《弄堂里的小吃》,大学生小林分享自己写的《爷爷的修鞋摊》,店主老王会泡上一壶茉莉花茶,放在老式的"老虎灶"上保温。"这家书店的前身是1925年的'商务印书馆虹口分馆',我们保留了当年的收款台、老算盘,连墙上的'童叟无欺'木牌都是原物。"老王说,去年冬天,有位80岁的读者颤巍巍地来买《上海旧闻录》,他说:"我小时候就在这儿买《小朋友》杂志,现在我要再买一本,传给我的重孙。"那一刻,老王突然明白,书店的意义不仅是卖书,更是守护一座城市的"集体记忆"。

上海私人品茶 暮色中的"朵云书院"里,年轻的白领们合上书页,起身走向观景台。他们脚下是陆家嘴的万家灯火,身后是书架上《上海:一座城市的记忆》的烫金封面。风从黄浦江吹来,掀起书页,某一页上写着:"上海的魅力,在于它永远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生长。而书店,就是这种生长的见证者——它既保存着过去的温度,又孕育着未来的可能。"

从石库门里的书摊到云端书店,从《申报》合订本到电子阅读器,上海的书香从未中断。那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书店,用一本本书、一杯杯茶、一次次对谈,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"文化网络"。它们不仅是阅读的场所,更是城市的"精神灯塔",照亮着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灵魂,也照亮着上海走向更辽阔的文化远方。